早期的登山在冒險犯難的背後,總不得不包含政治競爭的因素,每個國家都競相想成為第一個征服世界第一高峰聖母峰(珠穆朗瑪峰,高8850公尺)的國家。1950年代之初,瑞士與英國兩隊的競爭尤其激烈。

1953年5月29日早上11點30分,紐西蘭養蜂人艾德蒙‧希拉瑞(代表英國隊)與雪巴人嚮導丹增諾加(尼泊爾)終於登上聖母峰,成為記錄上的第一組登頂人馬。不過,在他們互相扶持登頂的同時,怎麼也沒想到,幾天後得面臨山下「誰是第一個登頂?」饒富政治火硝味的紛爭。

2003年4月27日國家地理頻道全球同步首播「聖母峰,兩代情」記錄影片,除了呈現「2002年國家地理頻道聖母峰探險五十周年紀念」的探險過程之外,還有1953年艾德蒙‧希拉瑞爵士及丹增諾加登頂行動的珍貴畫面。所謂兩代情,對照的是希拉瑞爵士的兒子彼得‧希拉瑞、丹增(1986年辭世)的兒子詹林,登聖母峰並回溯他們二位父親偉大事蹟的紀錄。

2003年5月台灣有一系列聖母峰登頂50年紀念相關活動,邀請了彼得‧希拉瑞來為「聖母峰,兩代情」影像展開幕。不過那時候,我對這些活動一無所知,2005年7月我才第一次看到「聖母峰,兩代情」的重播,加上之前剛看完《冰壁》、漫畫《K──登山者》,並喚起了1999年登山搜尋隊找到了1924年攀登聖母峰罹難的先驅馬洛理遺體的記憶,而對登山文學突然產生很大的興趣。

1924年,英國登山隊在聖母峰北坡「第二臺階」下邊的8572公尺附近因氧氣不足而被迫下山,隊裡的馬洛理和歐文堅持繼續前進,但卻一去不返,成為登山史上的「馬歐之謎」。雖然馬洛理的遺體在遇難75年後被尋獲,但「馬歐之謎」並未完全解開,沒有任何跡象可證明,他或歐文究竟是登頂前、抑或是登頂後罹難?不過1953年希拉瑞與丹增登頂時,倒是並未發現任何旗幟或物品。

科技文明的進步,讓登山的裝備、知識與技能優異於往昔,迄今已有超過千人以上成功登上聖母峰,名單中也包含多位台灣同胞。但大自然有時仍然險惡不可測,即便如此,山的魅力仍不斷召喚著熱愛登山者前仆後繼往上攀爬,難道就如同馬洛理生前所說的「因為山在那裏」,名言裡所包含的熱情、仰望、征服與視野嗎?

■已閱讀清單
◆《險峰歲月》艾德蒙‧希拉瑞爵士∕著

◆《K──登山者》遠崎史郎∕著、谷口治郎∕繪

◆《冰壁》井上靖∕著

■再接再厲清單
◆《雲端的帳棚》莫妮卡‧潔克森∕著

◆《八千米高地平線》大衛‧布里薛斯∕著

■等待出版中
◆《聖母峰史詩》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葛芮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