拜訪了野桐工坊的尤瑪老師及在染織文化園區的幾位工藝師班長。
園區自成立以來一路經營得十分辛苦,但織女們個個學得技藝精湛,
她們與其他工坊不同的是,並不以製作商品銷售為目標,
而是以研究重製泰雅傳統服裝為主。
泰雅的織品在原住民族中被公認為顏色與圖紋最為美麗,
那些圖紋,甚至是生活細節、文化記事的語彙,
野桐工坊重現了圖紋精細、配色美麗的傳統服飾、織品,
精緻的程度,成為了各博物館的收藏。

不依賴公單位支援的尤瑪老師自立自強,
甚至出國去考察日本、韓國、泰國等推動文化特色產業國家的整套做法。
尤瑪老師說的日本人間國寶的認證、保護、傳承辦法,
以及泰國政府讓傳統文化與世界接軌的配套措施,讓我印象深刻。
這部分雖然我在媒體上都看過相關的報導,
但都不如在一個既弱勢也強勢的「重要文化現場」聽得深刻。

我們台灣與各國幾乎同時起跑,迄今卻落後人家一大截,
亦無完整的體系配套措施以支援獨特文化的保護、傳承、創新。
唉~這種我們無法立即使上力的重要遠大志向,且就略過不說了。
倒是尤瑪老師說:
「很希望能有一些熱心的志工朋友願意義務上山來,
教小朋友英文、數學等通識課程」,
讓我覺得應該寫下來,希望讓可以實踐此事的人可以看得到。

這幾年工坊在象鼻村召集附近幾個部落的婦女學習織布,
不僅重新補起了泰雅織布技藝的斷層,
也讓新一代因此再度有了接觸傳統圖紋、傳說故事等傳統文化的機會。
根源文化的種子已經發芽了,倒是讓幼苗茁壯成長的一般養分很缺乏。
工坊有幾位工藝師都是單親媽媽,
她們的小朋友年紀多半都在唸小學階段,再過幾年得下山去念國中才行。
屆時這些堅毅的織女媽媽們可能得暫離工坊,
陪小朋友到山下城鎮或都市唸書照顧她們的生活起居。
所以工坊也在想著如何運作商務系統,讓織女們可以在離開工坊時,
仍舊可以在居處織布製做商品,透過銷售的機制賺錢養家,
並與工坊仍舊保持著聯繫。
但願她們可以突破萬難,順利實現這樣多元兼顧的辦法。

謝謝蕙茹跟我分享「黑色織帶上的花紋像黑夜天空裡的星星」的形容,
這件讓你充滿感動的美麗織品,讓我也有了美好的想像。
還有麗萍轉述耆老的故事:泰雅民族的游居文化、
用符號寫日記的老祖母、黑巫師與白巫師的傳說,
聽長輩們講這些部落傳說故事,的確值得不睡覺。
另外,但願莉蓮能早點看到收藏在山下醫生家的夫家祖母織的衣裳,
早日實踐幫公公、小孩織頭目家傳統家族服的心願,
我心裡偷偷的祈禱某天醫生家把衣服捐給博物館單位,
好讓大家都有機會可以看見那美麗的衣裳及精湛的手藝。

◆泰雅染織文化園區(野桐工坊)的織品正在宜蘭「國立傳統藝術中心」的「台灣編織大展」展出中,展期即將在下週日3月23日結束,得趕快去看!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葛芮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